自十三届市委第七轮巡察、“常巡为民”专项巡察以来,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全系统13家被巡察单位建立起“党委统筹、专班推进、层级联动”整改机制,446个反馈问题全面完成整改,分类汇总全系统共性问题6类,从市级层面健全完善制度41项,形成长效机制14个。 解难点,缓解“看病难” 针对资源布局不尽合理、医疗能力存在短板等问题,自巡察整改以来,卫生健康领域7个重大项目竣工投用,8个在建项目顺利推进。 老城厢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优化,南北两极医疗资源逐步科学扩容。新增三级甲等医院2家,全市三甲医院占三级医院的比例提升至69.2%。“龙城强医”工程成效逐显,市一院、市二院蝉联“国考”A+等次,2024年全市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卫健领域国自然项目数、博士后科研项目数、科研获奖数均取得“十四五”以来最好成绩。扶持医疗突破关键技术17个,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术填补空白,外转患者下降29.87%。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改革稳步推进,全市糖尿病、高血压等30个基础疾病实现“同城同价”,基层医疗机构增加550种上级医院慢性病和常见病药品目录。2024年市域内住院量占比90.5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59.1%,均为历史最高。 当前,市级双向转诊平台正加快试点,三级公立医院门诊号源优先向基层开放,全市将通过构建有序诊疗格局,努力让人民群众“大病不出市、小病社区治”。 疏堵点,缓解“看病烦” 针对就医流程不合理、患者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梳理百姓看病就医堵点,全面实施“十百千万”卫生健康惠民工程。推出十项改善医疗服务举措,全省首推“一次挂号管三天”服务,惠及患者近20万人次,节省诊疗费用400余万元。全省首建“无胶片”城市,推动门诊、住院人均影像检查频次分别同比下降17%、7.92%,为患者节约费用7000万元,医保基金减支1.2亿元。178项检验数据实现共享互认,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74个、症状门诊43个,让专家、数据“多跑路”、患者“少奔波”。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00%提供中医药技术服务,上线37项“互联网+护理”服务,将专业卫生健康服务从医疗机构延伸至社区家庭。开展百家企业健康促进、千场健康知识科普活动,走进103家重点企业,累计开展各类健康讲座、咨询2000余场次,受益人群超过350万人次。 全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4.64%,列全省第二。落实百万人群健康保障服务,全国首创老年人分层分类精准服务,为8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健康评估、用药指导、慢病管理、预约转诊等上门服务,为7.46万名肺癌和消化道肿瘤高发老人提供筛查服务。全省率先推进“好孕行动”,为备孕困难的适龄妇女提供免费监测,为有需求家庭免费提供取卵移植手术。 祛痛点,缓解“质效低” 针对公立医院运营质效不高、统筹监管有短板等问题,更加注重发展与监管并重。 一方面,着力推进合理检查。对1394个不合理检验检查组套实行拆分和合理重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外送检验检查项目减少394项,费用同比下降30%。全市三级公立医疗机构住院均次费用同比下降5.2%。 另一方面,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用好绩效指挥棒,建立起一套对标“国考”的委属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涵盖费用控制、运行绩效等多维指标,同步配套总会计师社会化改革、委属医院领导干部年薪制、优秀编外人员备案制等政策组合拳,不断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同时根据巡察反馈的公立医院经济运营问题,修订审计方案,有针对性开展委属单位党政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委属医疗机构大型设备绩效审计。 通过控增量、化存量,委属医院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2.41%。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上升至30.06%,由原来的全省第12位上升至第5位。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整改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将在思想认识上再提升,在常态长效上再发力,在为民情怀上再深化,努力书写好巡察“后半篇”文章,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做出卫健贡献。 |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