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智能汽车HMI发展全景:立足当下现状,开拓未来创新之路 ![]() 在智能汽车的发展进程里,HMI 系统作为连接用户与车辆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愈发突出。智能汽车 HMI 依托座舱 SoC、域控作为底层根基,凭借操作系统、中间件与应用软件的协同运作,借助液晶屏幕、HUD、音响等硬件,实现触控、语音、手势等多种交互方式,为用户构建全方位的交互体验。而 AI 与云计算技术,则是推动 HMI 发展、实现差异化的核心力量。 硬件界面发展现状 从硬件界面来看,全液晶仪表与中控屏领域已走向成熟。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座舱配置数据库数据,2024 年中控屏渗透率高达 95.5%,基本成为汽车标配;全液晶仪表渗透率也达到 76%。相比之下,后排娱乐屏在车企产品布局中,仍属于差异化竞争选项,车企依据自身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对其搭载尚未形成统一趋势。 HUD 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2023 年渗透率约 10%,2024 年攀升至 15%,其中 AR - HUD 增长显著,占比从 2023 年的 11% 跃升至 2024 年的 21%。这得益于 AR - HUD 能将虚拟信息与真实路况自然融合,为驾驶员提供直观便捷的驾驶辅助信息,提升驾驶体验与安全性。 在后视镜领域,尽管电子后视镜已被纳入新国标并实施,但在乘用车市场应用有限。多数车辆仍采用传统后视镜,部分车企虽有搭载电子后视镜,却主要集中在高配车型或作为全系选装,且选装价格普遍超 1 万元,高昂成本制约其大规模普及。 市场应用情况 车载显示屏正加速向大尺寸高清化迈进。中控屏尺寸分布目前以 10 - 15 英寸为主流,但 15 英寸以上屏幕渗透率快速增长,从 2023 年的 9% 提升至 2024 年的 19%,在 10 - 20 万价格区间车型中尤为明显。分辨率方面,2K 及以上中控屏渗透率接近 50%,4K 以上占比达 7%。 AR - HUD 技术发展迅速,市场渗透率提升的同时,技术路线也在不断演进。TFT、DLP 和 LCOS 三条技术路线均有布局,TFT 凭借成熟体系和性价比占据主导,在配置数据库中占比约 77%。不过,LCOS 技术增长势头强劲,渗透率从 2023 年的 2% 提升至 2024 年的 15%,华为等企业推出的相关产品有力推动了这一技术发展。未来,光波导技术有望成为 AR - HUD 发展方向,虽目前处于研发阶段,但随着技术突破,将为其带来更多优势。 车载声学系统从单一音频播放向多系统联动的沉浸式体验转变,与座椅、显示屏、氛围灯等协同,实现律动座椅、分区语音识别等功能。车企在车载声学研发上,重点打造 7.1.4 声道杜比全景声提升音频立体感,加强语音识别技术研发实现全车多音区精准识别。 生物识别技术在智能汽车中应用渐广,2024 年人脸识别渗透率达 11.9%,声纹识别为 6.3%,手势识别为 5.1% ,应用于车辆解锁等场景。未来,眼动识别、虹膜识别等新兴技术也有望应用。氛围灯从装饰性向交互性转变,能实现智能交互、感知提醒、娱乐化和个性化需求。AI 大模型在智能座舱语音交互系统中应用逐渐深化,未来将朝着感知与识别多模态融合方向发展。 未来发展展望 在车载显示领域,京东方、天马等企业推出可折叠、拼接、划转屏幕产品,如京东方拼接滑卷显示屏可切换尺寸。OLED 和 Micro LED 成为显示技术焦点,OLED 已在部分新势力车型应用,但受技术限制多用于 15 英寸以内屏幕,Micro LED 预计 2026 年上车应用。PHUD 方案受关注,有望替代仪表盘部分功能。智能表面技术实现显示屏与内饰一体化,优化空间利用和交互体验。 传统座椅向人机交互界面转变,供应商集成生物识别传感器,监测驾乘人员生理信息并自适应调整座椅。人机交互范围从车内拓展到车外,未来汽车前后装载显示屏、彩色车灯等应用将成趋势。 在智能座舱领域,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作用日益凸显,能实现复杂指令识别执行。未来 HMI 界面将从人适应产品转变为产品适应人,根据用户喜好自动调整显示界面。 智能汽车 HMI 正快速发展,从硬件创新到软件优化,从车内到车外交互拓展,未来将为用户带来更便捷、舒适、个性化的出行体验,成为智能汽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