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追逐视觉奇观与流量热点的时代,一种深沉的文化力量正静静绽放。著名作家、书法家、楹联学家周古平先生的楹联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武汉东湖之畔到千年古刹等文化旅游名胜地,悄然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亮点。这些刻石上柱的作品,不仅受到新华社新华网、中新社中新网等权威媒体的持续关注,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当代文化景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天地气象:时空维度的诗意构建 周古平的楹联艺术,首先体现在对天地境界的磅礴书写上。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五台山创作的150字长联堪称其代表作:“五台邀日月,引丹霞映壑”的开篇,即以宏大的时空视角,将自然景观提升至宇宙境界。上联通过“东山迎旭,西岭悬珪,中天翠石遥空,北阙琼光耀斗,南屏丽锦接云”的立体铺陈,构建出包罗万象的自然圣境。更以“嵩室烟绡,衡阳雁影,岱宗松魄,华岳莲魂”的精妙提炼,将五岳精华融于一联,展现出超越地域局限的文化胸襟。 下联则以“汉译贝经,藏传唐卡,宋幢禅韵,明铎世迷,清梵心垢”的历史纵深,勾勒出佛教中国化的千年脉络,最终凝聚于“文殊智炬,狮座祥辉,般若慈航,释迦笑印”的精髓上。这种将地理空间与历史时间巧妙融合的创作手法,使他的楹联不仅是景物描写,更成为中华文明精神空间的诗意表达。 禅意哲思:茶禅一味的意境升华 周古平的禅意楹联,展现出其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五祖寺樱花茶会联“茶香缥缈萦禅寺;花雨缤纷化众生”,以“茶香”对“花雨”,“萦禅寺”对“化众生”,在工整的对仗中,将品茶这一日常行为升华为修行体验。茶香与禅寺的融合,暗示着世俗与神圣的相通;花雨与众生的对应,则暗含佛教度化众生之意。 “半山亭畔,僧言佛语释茶道;五祖寺中,梵磬禅音净客心”一联,更进一步将茶道与禅理深度融合。“释茶道”的“释”字,既指解释、阐释,又暗含释迦牟尼的佛教本义,一语双关中见功力。而“净客心”的“净”字,则准确传达出佛教净化人心的潜在作用。这些作品证明,周古平善于在平常事物中发掘深层的文化内涵。 人文精神:古今交融的价值重构 周古平的人文关怀,在武汉东湖先月亭及落雁景区楹联中得到集中体现。“云卷晨纱,波映翠檐浮古意;柳摇暮水,风回朱槛转文光”一联,通过“晨纱”与“暮水”的时间对比,“翠檐”与“朱槛”的空间呼应,构建出动静相宜的审美意境。其中“浮古意”的“浮”字,将无形的文化底蕴具象化为可视意象;“转文光”的“转”字,则赋予传统文化以流动的生命力。 在落雁景区,周古平通过系列楹联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情感世界:“雁落东湖情似海;凤翔荆楚福如天”以宏大意象抒发家国情怀;“月落山容瘦;天长雁影稀”用简淡笔触勾勒出深远意境;“翠竹摇风,碧浪千重呈异彩;玫瑰映日,飞鸿一对喜相逢”则在自然景观中寄寓美好祝愿。这些作品不仅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位,更让每个景点都拥有了独特的情感记忆。 更为难得的是,周古平善于对传统意象进行现代转化。“近水楼台,有心先揽巡天月;临风襟抱,矢志终成折桂人”一联,将“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一充满世俗智慧的成语,升华为“先揽巡天月”的豪情壮志,再转化为“终成折桂人”的人生追求,完美实现了从传统智慧到现代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济世情怀:医身与修心的深度融合 周古平为桂林药王庙创作的“读经悟道,修身修性修功德;济世报恩,度己度人度众生”,展现其对社会关怀的深刻理解。上联“读经悟道”三个“修”字的递进使用,勾勒出从知识积累到精神升华的完整修行路径;下联“济世报恩”三个“度”字的排比运用,则体现出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担当的价值升华。这副楹联将医家的济世精神与道家的慈悲情怀巧妙融合,使药王庙不仅成为祈求健康的场所,更成为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精神家园。 同样体现这种济世情怀的,还有他为大自然健康集团创作的“仰观天象,顺应四时调气血;俯察地灵,打通二脉养精神”。该联将传统中医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追求相结合,“仰观”与“俯察”的天地视角,“调气血”与“养精神”的身心兼顾,展现出作者对生命健康的全面理解。 艺术创新:多元题材的现代诠释 周古平的艺术创新,体现在对传统楹联题材的拓展上。为湖北省福建商会创作的“福涌荆楚通四海;业彰闽邦贯八方”,巧妙嵌入“福”“闽”二字,既体现地域特色,又传达出商界宏图。其中“涌”与“彰”、“通”与“贯”的动词运用,赋予商业活动以诗意美感。 “虽是花枝技艺;俨如取舍人生”的盆景园楹联,在方寸之间蕴含人生哲理。通过“花枝技艺”与“取舍人生”的对比,将园艺技巧提升到人生境界的高度,体现了其“小中见大”的艺术功力。 在落雁景区的“雁鸣千叠影;声断万重云”一联中,周古平以“千叠影”对“万重云”,用数字的夸张和意象的叠加,创造出声画交融的艺术效果,使简单的雁鸣声具有了穿透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文化传承:传统形式的当代复兴 周古平的楹联创作,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兴提供了成功范例。其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打卡的文化地标,关键在于实现了三重突破:一是内容上将古典文学形式与现代社会议题相结合;二是形式上通过书法艺术的再创造,增强视觉感染力;三是传播上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受众范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文墨双修”的艺术实践。如先月亭匾联将魏碑的刚健与行书的灵动巧妙融合,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视觉语言。这种文学与书法的完美结合,使楹联从单纯的文学作品,升华为综合性的艺术体验。 在落雁景区石牌坊“江城逸韵,仙境千重腾紫气;落雁归林,霞光万里耀东湖”的楹联中,周古平将城市名片“江城”与自然意象“仙境”相对,用“腾紫气”对“耀东湖”,既传承了传统楹联的格律之美,又赋予了景点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 文字永恒的精神家园 周古平的楹联艺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因其承载的文化分量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从佛教圣地到武汉东湖的城市景观,从桂林药王庙的医道传承到商会的现代诉求,他的作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谱系。 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周古平用他的墨韵文心证明:最深刻的文化传播,不在喧嚣的表象,而在沉静的内涵;最持久的人文传承,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共鸣。他的楹联创作,既是对传统艺术的当代诠释,更是对这个时代精神需求的深刻回应。这些作品必将在时光流转中,继续为寻求精神归宿的现代人,提供一方心灵栖息之地。 |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