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7年底,全国将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翻倍增长。这一顶层设计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进入规模化建设与模式创新并重的新阶段。 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关键支撑,市场增长空间非常大。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认为,《方案》不仅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路径,还细化了管理部门职责与地方落地指引。 政策发力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强劲的现状。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与之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1734.8万台、换电站4946座,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类型最全的充电服务网络。“近几年,公司充电桩出货量增长非常快,今年预计突破百万台。”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刚说。 与此同时,充电基础设施行业正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提升”。《方案》聚焦公共充电设施提质、居住区充电条件优化、车网互动推广、供电能力改善、运营服务提升五大专项行动,从城市到农村、从私人领域到公共场景,全方位破解充电难题。仝宗旗表示,随着行业技术迭代、应用场景优化、相关标准完善,充电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日益广泛,参与方也更加丰富。从初期的少数企业发展到如今的百花齐放,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及企业参与到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工作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比亚迪高级政策研究专员许广健表示,政策的实施会推动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提升、分布更趋合理、消费者补能更加便捷,预期将进一步解决当前充电基础设施不够用、不好用的痛点。今年,比亚迪先后发布全球首个量产乘用车兆瓦闪充平台、全球首个“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站,已经在国内多个示范区试运行,2026年将全面商业化推广,让电动车补能更便捷、更环保。比亚迪将持续加大在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和创新,研发更高效、更智能的充电解决方案,提升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将更加细分。行业需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提升服务品质。”仝宗旗说,未来,行业要找准自身定位,发展生态合作模式,进入提升充电服务品质的新阶段。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全球业务总裁刘大伟认为,随着未来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加高效集约化、配合电网稳定、更好服务客户将是重要发力点。公司将积极提升服务品质、场站体验和运营质量。 新模式的探索让产业边界不断拓展。北京赛宝分布式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主推可移动的、绿色分布式微电网的企业。赛宝公司首席运营官林琳表示,企业的发展目标契合了《方案》中的目标和政策,2027年公司将在长三角、深圳等城市投放2000台以上移动充电设备。此外,公司还将把目标投向兆瓦闪充的服务解决方案,优先赋能重卡、工程机械与商用车,依托赛宝新能源自主设计的雷鸟电池与核心电力电子硬件,完成电池—充电—微电网—运维一体化能力闭环,满足全场景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 此外,《方案》还兼顾均衡性与普惠性的系统性升级,提出充电网络将进一步向农村地区下沉,在尚未建设公共充电站的乡镇行政区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实现公共充电设施全面覆盖,保障春节返乡等高峰时段充电需求。可以预见,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将进入新一轮加速建设周期,服务能力有望迎来质的飞跃。 |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