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中秋节的感情跨越千年,深藏于记忆深处,凝结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情结。 中秋明月不仅洒下皎洁的光辉,更是炎黄子孙的心灵镜像,承载着世世代代的情感寄托。中秋之月早已超越简单的天文现象,成为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象征。 今年中秋节到来之际,中国广州与临汾、马来西亚槟城、印尼棉兰“三国四城”记者联动,邀你共享四城中秋味,共赏中秋月,共同见证一轮明月如何照亮古今、连接四海、映照团圆。 广东广州 月是故乡明 情是岭南浓 中秋之夜,广府人家素有“树中秋”之俗。昔日家家户户用竹条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于短竿上,用高杆竖起来。灯盏彩光摇曳,与明月争辉。孩子们则提灯走街串巷,嬉戏玩耍。如今,漫步在西关老巷,仍可见竹篾扎制的杨桃灯、莲花灯悬于檐角,与明月遥相呼应。 ![]() 广式月饼以皮薄馅丰、色泽金黄而闻名,多少代表着广式月饼传承发展的“细腻”。 除了月饼以外,广州中秋的节令食品还有柚子、栗子、芋头、菱角、石榴等。这些时令食品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庭院中,拉开广府中秋重头戏——拜月娘的序幕。古时,女子“拜月娘”祈求家宅平安。如今,广府中秋习俗已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传统仪式如同温润之玉,沉淀着文化的厚度,也为游子标定回家的方向。 山西临汾 月印千年俗 古艺酿新甜 临汾人的中秋记忆里始终萦绕着空心月饼的酥香。在这里,中秋的味道被巧妙地烙进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空心月饼里。空心月饼虽名“空心”,制作却处处见匠心。师傅包馅时要精准控制力度,让饼皮在烘烤时自然鼓起,不会塌陷,这样吃起来既有酥脆感,又有糖浆拉丝的甜蜜感。 临汾中秋的味道不止于月饼,从非遗工坊里空心月饼的酥香四溢到寻常百姓家的团圆饭;从家族里的祭月仪式到景区里的国风巡游,中华文化的根脉在月光下越发清晰。 临汾人的中秋团圆饭同样暗藏“密码”。餐桌上,软糯香甜的洪洞蒸饭象征日子红红火火;外酥里软的乡宁油糕寓意生活甜如蜜;皮薄馅足的浮山烧麦承载着对家庭团圆的期盼……这些美食是家人团聚的见证,更是游子心中最深的味觉牵挂。 马来西亚槟城 榴香融月色 灯影映南洋 槟城是马来西亚最具人文风情的地区之一。这里的中秋节既是华人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融合多元文化的城市盛会。 每年,槟城的中秋都会定格在打铜仔街公园的花灯盛会中。今年9月28日,“2025槟城中秋节庆典——月满花香·丹绒夜”有文化表演、手作工作坊、传统游戏和美食摊位等,氛围十分热烈。 在槟城过中秋,“榴莲月饼”更是一绝,浓郁的果香与细腻的甜味融为一体,让人欲罢不能。 槟城的中秋味也体现在家人团圆的温情中。中秋之夜,无论是在海边渔村,还是在城市公寓,华人家庭都会享用丰盛的团圆饭。饭后,大家在庭院里或阳台上围坐,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与柚子,友族邻居也会受邀共品月饼,孩子们则兴致勃勃地提着灯笼游玩。文化互鉴,让中秋在槟城呈现包容与多彩。 印尼棉兰 饼香飘异域 月满照棉兰 在印尼棉兰,华人社群会以多种形式庆祝中秋节。家庭成员会共进晚餐,餐桌上少不了应季食材和月饼。夜晚,人们登高或临水赏月,寄托美好心愿。 在棉兰,中秋之盛首先体现在跨族群交流中。当地华人社群每年都会举办庆祝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活动中有舞蹈表演、祈福仪式与文化展示,这不仅是华人文化的传承,也是促进跨族群交流的重要机会。 在棉兰,中秋之盛更体现在月饼传承创新的“洋气”中,咖啡馅、咖喱肉松馅、香蕉馅、奶酪馅、巧克力馅等,不一而足。此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公仔饼”,口味酥脆,形状多样,只有在中秋节前后才能在市面上见到。尽管月饼的形态与口味变得“五花八门”,但实质未曾改变——依然象征团圆,承载着家庭记忆,延续着中华文化。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意聆、陈铭曦,临汾日报记者尹娜、郭海琪实习生焦柄衔,光华日报记者温祥开、许蓉慧,讯报记者Nora、刘珂宏 |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