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的养猪企业又要IPO了

2025-06-16 12:56:43 来源:投资界    阅读量:15973   

首富的更迭,反映出了产业的变迁。

近期,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取代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成为河南新首富。王宁的登顶,是市场对于潮玩经济的肯定,同时也折射出市场对于养殖企业的态度。

但对于秦英林而言,王宁的超越或许只是周期的游戏。作为全国*的养猪企业,夯实基础向外突围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此背景之下,国际化就成了牧原股份的“必选项”。

5月27日,牧原股份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拟在主板上市,中信证券、摩根士丹利、高盛为联席保荐人。

牧原股份表示,“全球生猪养殖业仍然高度分散,前五大生猪养殖企业在2024年的全球销量市场份额仅11.8%,通过我们先进的装备与技术出海,赋能全球生猪养殖行业、构建全球生猪养殖生态圈。”

也就是说,牧原股份赴港上市的核心原因是“出海”破局。

当然,牧原股份选择此时在港股IPO,大背景就是不少A股行业龙头已经赴港上市,并且也在资本市场有所收获,其中就包括恒瑞医药、美的集团、宁德时代等。

但据侃见财经观察,这些企业要么已经有成熟的全球化业务,要么就是加速拓展全球化业务,想通过赴港上市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例如美的集团,其2024年的海外营收高达1690亿元,海外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为41.52%,也就是说美的集团本身具有成熟的全球化业务;例如恒瑞医药,在创新药的宏大叙事下,恒瑞医药正努力将出海作为突围的方向,其2024年海外营收达到了7.16亿元,并且营收还在快速增长。

相比之下,牧原股份还未开展海外业务,其2024年来自国内的营收为100%。

从资料来看,目前牧原股份的出海业务只停留在起步阶段。招股书显示,牧原股份在2024年与BAF越南农业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为其提供猪舍设计、生物安全管理、环保除臭、智慧养殖等服务,这被视为牧原股份“出海”的*步。

当下,尽管生猪养殖行业已经回暖,但市场偏好并未向该行业倾斜。受此影响,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夫妇身家并未出现明显的增长,根据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单显示,其以1300 亿元身家位列全球第118位,排名下降26名,财富较2024年缩水约50亿元。

周期之“困”

作为周期性行业,养殖业的周期轮动显然要快一些。

那么,作为养殖龙头的牧原股份为何要着急冲击港股IPO?

侃见财经认为,主要是在周期回暖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对养殖行业并不青睐。因此,牧原股份需要更多的“故事”,来让自身的价值得到“回归”。

资料显示,牧原股份成立于1992年,秦英林与妻子钱瑛辞去公职,返乡创立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创业初期,资金极度匮乏,他四处筹借,凑齐2.3万元,购入22头良种猪,开启养猪事业。

成立之初,牧原股份和大部分养猪场一样也采用最传统的养殖方式,不过秦英林很快发现传统模式下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疫病防控做得都不好。因此,2000年之后,牧原股份开始探索标准化养殖模式,并建立起从种猪育种、饲料配方到屠宰加工全程自营的“自繁自养”一体化体系。

2007年,牧原股份投资建设了第九代全封闭式现代化猪舍,实现了通风自动化、温控自动化、饲喂自动化和冲粪自动化,这标志着牧原股份真正实现了猪舍的高度自动化。此后,牧原股份开始快速发展。

据媒体统计,2011年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达到60.92万头,当年营业收入11.34亿元,净利润3.56亿元,一跃成为当时亚洲出栏生猪规模*的养猪场。

到2014年,牧原股份成功在深交所完成上市,完成了*步的蜕变。

在资本的加持下,2015年至2022年,牧原股份开启了规模化扩张的进程,除2019年受非瘟疫情影响,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出现小幅度下滑以外,牧原股份年出栏量持续扩张,由186万头增长至6120万头,增幅接近30倍。

凭借着“自繁自养”体系,牧原股份在一众采用“农户+公司”的猪企中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猪企“一哥”。但作为周期性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尽管牧原股份已经成为行业*,但是其未来的想象力似乎不再性感,市场对于养殖行业也不再“偏爱”。

之所以资本市场会如此,侃见财经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养殖成本,二是养殖规模,而这两个方面,牧原股份都几乎做到了*。

从养殖成本来看,2025年一季度,牧原股份将完全养殖成本控制在12.5元/公斤,部分优秀场线更是低至11元/公斤,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元至3元。此前,牧原股份定下的养殖成本目标为11元/公斤,按照如今12.5元/公斤的养殖成本计算,牧原股份进一步降本的空间也不多了。

再从养殖规模来看,一季度牧原股份销售生猪 2,265.8 万头,其中商品猪 1,839.5 万头,仔猪 414.9 万头,种猪 11.3 万头;屠宰生猪 532 万头,同比增长 81%,销量在全行业独占鳌头。

在养殖成本和养殖规模的双重优势下,牧原股份在业内已经是“断崖式*”。

财报显示,2022到2024年,牧原股份分别实现净利润为132.7亿元、-42.63亿元和178.8亿元,作为对比,同期新希望实现净利润-14.6亿元、2.46亿元和4.736亿元,天邦食品实现净利润4.895亿元、-28.83亿元和14.59亿元。来到今年一季度,随着猪肉价格持续复苏,牧原股份更是大赚44.9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8.79%,不过优秀的业绩并没有推动股价上涨。

截至最新收盘,牧原股份总市值为2391亿元,年内涨幅仅为13.89%。

全球化故事并不好讲

实际上,经历了上一轮严峻的猪周期后,市场对于养殖行业已经祛魅。

而作为“一哥”的牧原股份也开始转攻为守。

其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其扩张已经开始严重放缓。从反映产能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这两个数据来看,在2018年新一轮猪周期来临之前,牧原股份的固定资产为135.4亿元,在建工程为36.8亿元,两项合计为172.2亿元;到了2021年,牧原股份的固定资产已经飙升至995.9亿元,在建工程为111亿元,两项合计为1106.9亿元。短短三年时间,牧原股份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就翻了足足六倍,产能扩张相当迅速。

然而,随着2022年猪价大幅回落,多家猪企陷入巨亏的困境后,牧原股份开始主动放慢扩张的脚步。还是从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这两组数据来看,截至一季度末,牧原股份的固定资产为1059亿元,在建工程为24.9亿元,两项合计为1083.9亿元,“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规模基本跟2021年持平。

目前,牧原股份的经营策略已经从扩张转变为降负债、降成本。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牧原股份分别有净流动负债155.888亿元、310.762亿元、241.579亿元,主要为短期借款及应付账款。

在一季报业绩说明会上,牧原股份高管表示,目前公司负债率水平仍偏高,公司逐步优化资本结构的同时,提出降负债,不光是降负债率,还要降低负债*水平,我们认为该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在降成本方面,牧原股份在招股书表示,公司将加大智能化研发投入,持续聚焦生猪产业链的数智化应用场景与业务需求,进一步打造集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智能装备及合成生物于一体的生猪产业互联平台。按照此前披露的计划,2025年养殖端成本目标为每12元/kg。

诚然,对于牧原股份而言,在已经拥有了庞大的规模之后,保守经营固然没错,但这并不利于其估值的提升,

从股价表现来看,2019年至2021年,牧原股份快速扩张阶段,其股价从*的9.53元/股一路飙涨至最高的91.54元/股,股价涨幅接近十倍。*时期,牧原股份市值一度超过4500亿,成功跻身A股前十大市值公司。

但进入2023年以后,牧原股份长期在35元到50元的区间内徘徊,市值排名已跌至A股市场第43位。由此可见,市场对于养殖行业的偏好仍然不高。

因此,要提升估值,就需要新的故事,这也是牧原股份选择冲击港股上市的原因之一。

但对于牧原股份而言,想要做好全球化并不容易。因为,近年来已经有多家猪企选择出海,牧原股份只是其中之一。

据媒体报道,新希望六和早已在越南建立起包含9家饲料公司、3家养殖公司和1家种禽公司的完整产业体系。2024年其海外收入连续两年突破200亿元,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9.44%。海大集团同样在2024年,其海外饲料销量达236万吨,同比增长40%。也就是说,牧原股份在出海方面并不具备先发优势。另外,养殖行业在出海方面需要长期积累,从这个维度来看,牧原股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但侃见财经认为,尽管市场风口目前并不偏向养殖行业,但该行业已走出周期底部,牧原股份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优势明显。若其能成功在港上市,那么对于企业估值的修复,将会起到很大的催化作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Es916
相关推荐
E周看点|吉利发布雷神AI电混2.0技术;工信部支持车企“6

本周,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哪些大事发生? 吉利发布雷神AI电混2.0技术 6月13日,吉利汽车正式发布雷神AI电混2.0技术。 该技术基于星睿AI云动力2.0平台,通过AI场景引擎实...

2025-06-16 10:59:05
北京AI破壁之路端侧小模型跑出大能量

在清华科技园科建大厦3楼,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CEO李大海的办公室中央挂着一幅大型拼图,一艘船在风雨中劈波斩浪。 今年已是李大海来到中关村的第23年。 2006年,从北京大学数学系...

2025-06-16 09:08:53
15年来北京投入60多亿元上千个项目落地玉树

15年来北京投入60多亿元上千个项目落地玉树 三江源头的京华接力 2010年4月14日,7.1级强震重创青海省玉树州。从3000多名北京市属建筑企业的精兵强将第一时间救援现场开始,...

2025-06-16 08:45:50
多家基金公司:终止合作!

有限公司终止代销业务 继民商基金遭多家基金公司终止基金代销合作后,又有基金公司官宣与大华银行有限公司终止代销业务。 今年2月,大华银行宣布,基于战略性业务调整需要,与富邦华一银行签...

2025-06-16 05:57:10
全球支付变革!基金香港子公司积极行动

全球支付变革来袭,基金香港子公司积极行动 近期,有关稳定币立法引发关注,迅速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新焦点。如今,香港稳定币立法正式落地,稳定币发行在即,基金香港子公司也积极行动起来。 基...

2025-06-16 01:50:22
一季度京津冀商贸物流发展指数同比环比均提升

15日在河北廊坊发布的《京津冀商贸物流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显示,今年一季度,京津冀商贸物流发展指数为52.17%。 为促进京津冀商贸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客观、准确、及时把握京...

2025-06-16 00:11:52
4个步骤广东文旅推出入境游“即买即退”购物指南

新快报讯记者黄闻禹通讯员粤文旅宣报道6月13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入境游“即买即退”购物指南,对离境退税作出了详细操作指引,优化境外旅客消费体验,进一步激活入境旅游消费活力。 ...

2025-06-15 23:49:53
涨幅近30%!这个概念火了

微盘股指数近两个月累计涨幅近30%,多只小微盘主题基金限购 继4月7日A股市场大幅调整后,近期中证1000、中证2000等小微盘指数快速“回血”。微盘股指数于6月12日创历史新高,近...

2025-06-15 23: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