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由中国肥胖联盟、广东省21世纪教育基金会主办的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正式落地。该项目旨在通过参访和培训交流活动等多元方式推动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在全国优秀医疗机构落地。来自各地的肥胖症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深入研讨交流,进一步探索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路径,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科学减重服务。 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4.3%、16.4%,并呈现上升趋势。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肥胖症作为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从国家层面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超重与肥胖问题势在必行。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强调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规范体重管理服务模式,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提供肥胖症诊疗服务。 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印发国内首部《肥胖症诊疗指南》,该指南由中国肥胖联盟倡导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制而成,其中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精准施策,强调多学科协作、多种手段干预的诊疗理念,并规范诊疗路径和模式,以帮助患者获得最佳肥胖症治疗效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教授表示,肥胖防治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关注层面,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是落实指南临床治疗路径的重要载体。肥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相关学科的专家联合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全方位、高质量的体重管理方案,以基于证据的标准化、多学科、一站式为特点,通过医患共同决策,为患者提供科学化、个性化、可依从、可持续的减重方案,使患者不仅能有效减重,而且还能长期维持健康体重。 肥胖症作为独立的疾病,也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随着越来越多的肥胖症患者选择前往医院,寻求专业、系统的治疗与帮助,建立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成为连接多种治疗手段与患者的桥梁。为解决公众对于体重管理的痛点和难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肥胖症的闭环管理,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全程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张宇清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张宇清教授表示,肥胖是众多疾病发生的土壤,无论是从日常疾病管理还是从学科发展来讲,我们都希望通过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科学减重服务,期待通过示范和培训等方式带动更多医疗机构的体重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 多学科专家参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通过此次培训会议,明确了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横向联动了多学科专家,纵向构建专科医联体等创新模式,共同打破学科边界和医院边界,构建规范诊疗与长期体重管理的创新模式。未来有望可以打造一个可落实到各级医院,可应用到各类患者,可复制到全国的创新模式,以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为载体,提升专科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据悉,中国肥胖联盟还将在《肥胖症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研讨制定《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规范》,以医疗机构为核心,汇聚多方力量,以建立体重管理中心的标准化路径,助力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将走向全国更多医疗机构,为患者带去规范化、多学科体重管理服务,营造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健康体重管理氛围,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早日实现。 |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