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券商信用保护工具广泛应用,在提升民营企业融资效率、拓宽融资渠道、提振市场信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5月6日晚间,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券商创设信用保护工具规模合计达35.75亿元,同比增长73.8%;其中7家券商信用保护工具创设规模扩大明显,同比增加规模均超1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券商积极创设信用保护工具具有多方面意义。一方面,对市场而言,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提振市场情绪;增强债券的流动性,提高市场交投活跃度;信用保护工具能够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对发行债券的企业而言,信用保护工具作为一种增信措施,可以帮助其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企业信用,尤其是对于融资较难的民营企业而言,作用显著。” 多家券商创设规模 实现跨越式增长 信用保护工具是指信用保护卖方和信用保护买方达成的,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买方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由卖方就约定的一个或多个参考实体或符合特定债务种类和债务特征的一个或多个、一类或多类债务向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融工具,包括信用保护合约和信用保护凭证。 一直以来,开展信用保护工具业务的券商主要以综合实力较为强劲的头部公司为主。截至目前,已有18家券商备案上交所信用保护合约核心交易商,16家券商备案上交所信用保护凭证创设机构;深交所方面,有16家券商备案信用保护合约核心交易商、11家券商备案信用保护凭证创设机构。 今年一季度,已获备案的18家券商类核心交易商中,有9家券商创设信用保护工具规模合计为35.75亿元,较2023年一季度增长73.8%,较2022年一季度增长48.46%,较2021年一季度增长1275%。 面对信用保护工具业务这一新赛道,各家券商近年来争相发力,创设规模排名再现新变化。今年一季度海通证券创设规模为14亿元,位居第一;华泰证券紧随其后,创设规模为7亿元;中金公司位列第三,创设规模为5亿元;广发证券、申万宏源、中国银河的创设规模均在2亿元以上,中信证券和招商证券的创设规模均超1亿元,国泰君安的创设规模为5000万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共有7家券商创设信用保护工具的规模实现大幅上升。其中规模扩大最多的是海通证券,从去年同期的4000万元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14亿元,增幅达3400%,排名也从第8名跃升至首位;华泰证券去年一季度创设规模为9000万元,而今年一季度创设规模为7亿元,增幅达677.78%,排名从第五名上升至第二名。 券商发力信用保护工具业务 支持企业债务融资 近年来,有关信用保护工具业务的相关规则制度也在不断完善。2018年11月2日,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发布三项内容,其中一项是,证监会组织开展交易所债券市场信用保护工具业务试点,促进民营企业融资。 同月,上交所、深交所市场信用保护工具业务开始试点,并成功达成首批信用保护合约。通过市场化的信用保护工具,引导市场修复对民企债券的投资信心,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2022年5月份,证监会表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由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运用自有资金负责实施,通过与债券承销机构合作创设信用保护工具等方式,增信支持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竞争力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方向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2022年7月份,上交所、深交所在前期信用保护合约试点基础上,对相关业务规则进行修订,并开展组合型信用保护合约业务试点。 近年来,多家券商积极发力信用保护工具业务,创设规模不断提高。以广发证券为例,2022年全年,广发证券的信用保护工具创设规模是0元;2023年全年,广发证券的信用保护工具创设规模为5000万元;2024年一季度,广发证券的信用保护工具创设规模达2.5亿元。东吴证券、国信证券2022年全年信用保护工具创设规模均为0元,而2023年全年均有所突破,信用保护工具创设规模分别达到5000万元和5亿元。上述数据的变化情况也进一步反映出了部分券商对该项业务的积极布局与发力。 以证券行业龙头中信证券为例,对于信用保护工具业务,其开拓了多种盘活实体企业存量资产、支持实体企业债务融资的方式,探索出“信用保护工具+”综合服务方案,发挥中信证券信用保护工具设计、创设、销售能力,切实为企业债券发行带来增量资金,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券商服务实体企业的水平。 |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