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家长而言,关于子女教育的焦虑似乎从未停止。 “鸡娃热”的兴起是城市中产为了让孩子能够实现阶层跨越,走入精英之路。那对更多的普通家庭而言,精英之路的另一面,则是在教育体系中尽力争取向上流动的机会。 职业教育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理想的职业教育应在提供通识性的基础之外,有针对性的培养具体工种、岗位所学的技能型人才,使之在社会中发挥力量。但在以前,绝大多数家长以及学生都对职业教育处在传统的认知内,“低人一等”成为职教生的代名词。 直到越来越多的正面案例浮出水面,人们才发现大学之外有另一个人生之路的选择存在。 被现实打破的观念 2008届上海某职业高中的毕业生王斌记得,自己当年拿到录取通知书之时,脑中翻滚着的词是“低人一等”。十几年过去,王斌回看却觉得,职校教育让他在毕业后得以“先行一步”。 浙江宁波一所职业高中的老师表示,曾经大众对于职业教育存在着不少误解。2016年入职学校时,她曾听闻有家长对毕业证书上的“职业”二字嗤之以鼻。 可事实上,中国教育产业与职教体系的发展,正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了新选择,实训与理论相结合的授课模式,能给毕业生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实现毕业即就业。 以2021年为例,高职学校招生557万人,中职学校招生489万人。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十年来,中职就业率(含升学)持续在96%以上,高职在91%以上,高于普通高校的平均值。在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的背景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 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2022年新版《职业教育法》的实施,还给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窗口。“职教高考”,即意味着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升学方面与普通学校的学生享有平等的机会。 以往,那些想要通过提升学历改变命运的职教青年,需要长时间地与“不确定”为伴。他们内心觉得自己只是职业教育的过客,要拼尽全力重回普通教育的轨道,参加中高职衔接、对口单招或者普通高考。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升学途径狭窄,且难度偏大,中职学生想要升学,需要同时准备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通过职教高考这条新路径,职校生可以进入相对应的职教大学,开始本科职业教育。最后,获得与普通大学相同的学位、相同的待遇,以剔除“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 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刘志文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职业教育体系会越完备,越强大。不过,他也提到,在转型阶段,人们仍普遍认为,传统的高校含金率仍旧较高,这种“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需破除。 潘石屹有过一番关于职业教育的理性分析,缘起于高晓松和蓝翔校长荣兰祥的讨论。高认为清华的学生应该心怀天下,而不仅仅是为了谋求职业,不然和蓝翔技校并无二致。兰则认为,自己教的学生就是踏踏实实学本事,不务虚。 两方的观念形成巨大鸿沟。但潘石屹却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觉得不论是职业教育或是大学教育,缺一不可。 “如果天赋是棵大树,让它参天伟岸;如果天赋是朵花,让它绽放;如果天赋是草,让它把世界染绿。” 职教支持网 当对职校的传统观念渐渐破冰之后,社会的支持网也正在形成。在针对职业教育的资源上,不论是地方或是政策制定者,都意识到要加大推行力度。 除了西部的职教资源在逐步匹配之外,各地均有行动。 以广东为例,当地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等方式,加大学位供给。近三年,新增12.6万高职学位,新建8所高职院校,历史性实现21个地市高职院校全覆盖。 目前,广东省共有62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280.5万人,历史性实现21个地市高职院校全覆盖;十年来,职业教育累计投入4486.63亿元,2021年高职、中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2011年分别增长82%、280%。 同时,职业教育并不局限于年轻一代。为了覆盖更多的人群,提升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中的占比,广东在2019年—2021年扩招42万人,其中包含26万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职教之路在当地正日趋通畅与完善。 支持网的另一端是企业。 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不仅是消化就业需求的用人单位,更应该被作为技能培训的主体、以及改革技能晋升体系的先行者。在江浙乃至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职业教育在近些年正试着从企业端找到出口,相互依托着前进。 工厂中的职校学生 图源:图虫创意 有职校老师表示,比如机械、IT、通行行业有不少岗位会直接与职校签订实习或是就业合同,学生在二、三年级就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最终留在企业内的学生比例超过70%。 不过,有趣的是,逃离了“内卷”之后。职校生也会面临未来选择。有职校生表示,他在工作1年后动过考编的念头,但即便是街道办的干事,要求也是本科以上学历。 他想着,如果有一些类似的编制与公务员也能将本科以上的学历要求取消掉,职校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他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